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浙江嘉善:推进全县“光伏+”共富示范样板建设

11月28日,中共嘉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 振兴高质量发展先行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打造零碳农业生产示范点,推进全县“光伏+”共富示范样板建设。以工业理念抓农业,推动现代农业“机器换人”步伐,推进农机装备质量与标准体系建设,进行农机装备工程技术攻关,开展紧缺急需农机装备“揭榜挂帅”。

原文如下:

各镇、开发区(街道)党委、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先行地的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2023年第3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嘉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3年11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先行地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和省委《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市域典范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加快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先行地,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双示范、当窗口”的使命担当,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树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盘棋”理念,绘就全域秀美新图景,以深化“千万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嘉善样板。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原则,落实党政主导。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注重分类施策。顺应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思路,把握乡村地区差异,科学做好规划设计,有效提升乡村建设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推进实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保护与开发双向互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破解发展难题。坚定改革信心,把握改革方向,一体推进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和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道路上先行示范。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共建共享。始终坚持站在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充分调动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为农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到2027年,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乡村宜居宜业取得新成效,建成15个省级未来乡村,2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扩面提质打造50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农业高质高效取得新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县域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新突破,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保持稳定;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基础设施“同城同享有”硬件体系和公共服务“同域同待遇”软件体系更加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域和美新格局充分展现,城乡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成熟定型,乡村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县域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全面建成长三角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先行地、国家东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地。

二、绘就全域秀美新图景

(四)重塑乡村规划体系。一体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实现多规合一。多跨协同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以规划为引领,加强县域乡村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支持县城与毗邻特大镇同城化发展,支持距县城较远的特大镇打造县域副中心。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传统乡村风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为基本原则,将全域村庄分为集聚村、保留村以及撤并村三类,构建“9+102”的村庄发展体系,打造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双轮驱动、同频共振、互促互进。(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五)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死角”行动,持续开展公厕、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面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开展美丽风景线、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庭院“四美”联创,实现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深化村庄、田园、道路、河道、景区“五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以最高标准打造“江南韵、文化味、生态魂、水乡情”的全域秀美新图景。探索镇(街道)统筹片区化、“联合自治”的村庄综合管护长效机制,健全“五有”常态推进机制,优化党群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深化“一村万树”建设。全面推进碧水行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嘉善生态环境分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文旅体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妇联)

(六)打造和美乡村样板。结合新时代美丽乡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加快各类精品村、样板点建设,深入推进县域范围自然村落保留点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村有样板,全域有精品。结合全域未来乡村建设,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突出“一统三化九场景”,发挥城乡融合优势,全面建设未来乡村生活圈,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实现全域和美乡村。聚焦片区打造、组团发展,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聚焦三产融合、村庄运营,建设一批产村融合经济转化区。聚焦文化传承、乡风民俗,建设一批水乡文化传承展示区。(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文旅体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

(七)探索村庄经营有效形式。探索美丽乡村“专业运营”新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组团式发展理念统筹项目建设。健全乡村建设运营机制,实现美丽乡村由点及面、由局部向全域的拓展延伸。深入贯彻经营前置理念,实现投运合一,推进沉香江小橘乐园、鑫锋音乐村等品牌村庄建设,持续培育江南水乡特色美丽经济业态。引导村民深度参与村庄经营,实现主客共享。每年发布一批休闲养生、观光采摘、游学寻根等主题村庄和精品线,提升“水韵嘉善”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加速美丽经济高效转化。每年推进一批农事节庆、体育赛事、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做大美丽乡村旅游规模。(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建设局、县文旅体局)

(八)构筑整体大美体系。突出宜居宜业,差异化培育“北部创意、西部生态、南部休闲”三大组团,形成点上特色突显、线上富有韵味、片上主题鲜明的共富组团。加快景村共融,推动数字乡村,培植农旅产品,充分挖掘乡愁记忆,实现美在内涵。开展江南农居风貌管控,挖掘江南农耕文化遗产,不断提升乡村的内在价值、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加快形成“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的乡村整体大美新格局,全力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江南水乡旅游胜地。(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嘉善生态环境分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文旅体局)

三、深化产村联动新模式

(九)打造浙北粮仓核心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秉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等全环节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落在高标准农田内。以“种子种苗+先进装备+米业全链+综合服务+三产融合”为一体,促进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开辟让粮农增产又增收有效路径,推进“千斤粮万元钱”新农作模式再创新,在全国及长三角区域集中展现生态绿色、辐射服务、品牌驱动和共富引领的稳粮优粮核心示范区。(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农科所、县供销社)

(十)培育现代农业全产链。聚焦未来乡村产业培育,突出一二三产充分融合,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多维度一体联动推进乡村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绿色米业、水乡农旅、特色果蔬三条全产业链和一批特色产业链,建设一批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做强“一区两园”,加快建设5.75万亩农业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7.75万亩嘉善中西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持续推进总规模8500亩12个现代农业小微园。培育一里谷、景明果品、雨露空间、亿里福、杭商旅等一批加工、服务、运营等关键链点产业综合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培育江南农旅、乡村研学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做强“银加善”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嘉善长三角乡村产业推介营销体系。(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文旅体局、县商务局、县供销社)

(十一)推行数字乡村经济体。深入实施“互联网+”工程,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贯通上级“浙农系列”应用,加大“浙农码”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等监管体系,依托“浙农优品”“善农云”等应用平台,力争实现全县农业农村系统监管数据高质量归集,对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农资信息化监管系统的主体实现全覆盖。培育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实施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实现乡村5G网络深度优质覆盖。(县委网信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政务数据办、县供销社、县经信局)

(十二)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紧扣种业芯片核心,全力推进商业化育种进程,建立全省最具显示度的万亩粮油类种子种业繁育制种综合体。创新稻虾、稻蛙、稻鳝等“稻+”综合种养方式,制定“稻+”综合种养示范标准,加快培育“稻+”综合种养优质主体并建立示范推广体系。打响“稻+”品牌,培育“稻+”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打造零碳农业生产示范点,推进全县“光伏+”共富示范样板建设。以工业理念抓农业,推动现代农业“机器换人”步伐,推进农机装备质量与标准体系建设,进行农机装备工程技术攻关,开展紧缺急需农机装备“揭榜挂帅”。加快培育平原水乡先进适用农机具体系,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组装配套。注重小型实用农机示范应用推广。(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科所)

(十三)推动乡村“土特产”传承发展自立。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制定“土特产”传承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紧扣“拓面、提质、升值”三大环节,传承提升“杨庙雪菜、锦雪黄桃、马家桥甜瓜、范泾草莓、汾湖蟹、六塔鳖、老丁头米醋、嘉善黄酒”等一批乡村“土特产”。建立“种质保护、土味溯源、标准规程、加工包装、产品拓展、品牌营销、标志标识”推广体系。全面提升乡村“土特产”的标识度和影响力,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动乡村“土特产”农旅融合开发,探索乡村“土特产”共富体模式。(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文旅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供销社)

(十四)着力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精准绘制“招商地图”。继续开展专业招商、展会招商、上门招商和驻点招商等多形式的农业招商活动。推动落实新一轮财政支农政策,出台相应操作细则。完善网上办事引导功能,推动农业农村领域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证办”“即时办”,“一网通办”办件率达90%以上。全面应用浙江省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系统。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清理整治变相许可。优化农民建房“一件事”审批监管系统,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效能。(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政务数据办、县司法局)

四、培育城乡融合新典范

(十五)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加快产业平台集聚,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县域主导产业,高效运转浙大、复旦等创新载体,实施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大力推进“三高四铁”建设,建成后实现“镇镇通铁路、镇镇有高速”。加速一批城市地标建设,县城品质持续提升。夯实公共服务保障,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省级试点,重点建设浙大二院嘉兴医院、嘉善技师学院等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深入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推进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嘉善生态环境分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卫生健康局、县人力社保局)

(十六)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享有”。推进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气等城乡一体基础设施的普惠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保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 100%。城乡供水同质化率稳定在100%,每年新建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10个以上,3A级景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覆盖面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优化邮政快递网络体系。(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嘉善邮管局、国网嘉善县供电公司、县水务集团)

(十七)实现公共服务“同域同待遇”。加快公共服务均衡配置进程,推进城乡医共体、教共体、养联体建设。开展城乡居民全生命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持续推进医疗、教育和养老资源向乡村下沉,优化居家养老、教师流动、智慧医疗等体系。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每年新建农村基层专项体育场地不少于10个。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关爱服务。(县发改局、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文旅体局、县残联)

(十八)深化城乡融合综合集成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省级共同富裕试点、省级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户土地承包权各项权能,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各项准备。创新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乡村发展基金“双金”机制,深化“地田房”要素集成配置,探索农村三权有效盘活和综合利用机制。建立农业标准地制度创新体系,探索构建全链闭环工作机制。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

五、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板

(十九)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第五轮强村富民计划,创新村集体经营模式。支持镇域统筹安排“飞地抱团”项目,扩大村集体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的村参与比例以及投资额度。深化党建联建机制,突出中等收入和相对薄弱村级组织组建强村公司,培育多形态强村公司建设模式,规范强化强村公司日常管理,通过项目开发等方式整合域内优质资源,开展实业投资、物业服务、旅游开发等。(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文旅体局)

(二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提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多途径就业。依托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打造乡村人才梯田,吸引青年农创客、新农人、新乡贤回乡创业就业。集中建设投资规模适度、见效快、风险低的共富商超(农贸市场)、共富停车场、共富大棚、共富菜(果)园等共富产业发展项目。打造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等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开发多元农村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团县委)

(二十一)推进组团联动共富发展。深入推进省级共同富裕试点建设,以姚庄镇为试点区,探索乡村产业强村富民“三集三进”运营机制。持续推动农房改造集聚工作,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全力打造如沉香、丁栅等“共富聚落”“共富风景线”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共富样本。在沉香共富聚落导入青年文艺项目,扩面提质“农村青年创业伙伴”共富团队,链接银行、保险等部门金融政策资源支持。(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团县委)

(二十二)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全面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和“1+X”组团帮困机制。健全低收入农户返贫预警动态监测机制。落实低保、低边、支出型贫困等社会救助政策,推进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和低收入群体政策性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实施低收入农户“飞地抱团”项目帮扶增收计划,鼓励低收入农户筹集资金投入“飞地抱团”项目,每年可享帮扶资金10%的稳定收益,助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建设局、县医保局、县妇联、县残联)

六、培育乡村善治新格局

(二十三)厚植乡风文明时尚。大力弘扬“善文化”,以先进典型为示范,深化“好人善城”全生命周期管理,广泛挖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探索实行“九星十美”“村域善治”等文明积分制,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立文明实践阵地资源库,按照“文明实践+文体场馆”“文化礼堂+文明实践”要求,强化镇级“枢纽所”作用,推动村社“基层站”与文化礼堂的互融共通。推进镇(街道)文化中心、县镇村各级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10分钟文化圈”。(县委宣传部、县文旅体局、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

(二十四)延展江南水乡文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渠道,开展多元宣传活动,全面落实农村文化活动“158计划”,利用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假日活动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保护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深化农民篮球、农村排舞等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扩大“村BA”影响力,培育“辣妈宝贝”等乡村文化品牌,增加高品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乡村非遗馆体系,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市场、融入旅游、走入生活,实现区域整体风貌和社会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县委宣传部、县文旅体局)

(二十五)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五基”建设行动,持续夯实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提升“县镇村”社会治理中心(站)建设,形成县抓镇、镇抓村、村抓网格指挥链。开展“三源共治”“四治融合”“五湖四海一嘉人”行动,全面推进平安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大力推广“综合查一次”“监管一件事”等执法检查方式,推动行政检查全上平台、一网通管。有序推进法治乡村和清廉村居建设,全面推广“云镜”清廉村居智慧评价系统。持续推进天凝镇洪溪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工作。(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纪委县监委、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政务数据办、县综合执法局)

七、强化党建引领

(二十六)创设党建引领强基指数。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八领二十条”, 抓实“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创评,实行基层党组织强基指数管理和底线管理,全面夯实基层“红色堡垒”。全面推进新时代“领雁工程”,依托党校、“南湖·初心讲堂”、乡村振兴学堂等阵地,高质量办好村社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班、“领雁示范”研训班、村社书记论坛和擂台赛等活动,全面深化“导师帮带”制,常态化开展外出跟班实训、书记走亲等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领头雁”队伍能力素质。持续推进村社干部队伍系统性重塑,建立健全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精准选派制度,动态储备村优秀后备人才,推动构建村社干部“选、备、育、管、用”管理闭环。(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监委、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

(二十七)创设人才振兴活力指数。建立乡村人才回归“三池”体系,即人才池、政策池和项目池;建立人才池,整合本土青年、情怀乡贤、土专家、技术骨干等,开展分类培育;建立政策池,制定回归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创业补贴、场地租金、创业贴息贷款、创新券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扶持;建立项目池,征集发展项目,打通供需两端,实施精准指导。建立乡村人才创业“三坊”平台,即人才孵坊、振兴学坊和共富工坊;培育人才孵坊,结合农业平台,开辟各类孵化器,建立梯度孵化机制;培育振兴学坊,建立多级振兴学堂、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等,按需开展各类培训;培育共富工坊,设立技术、农耕、文旅类等小型人才工坊。(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团县委)

八、强化工作保障

(二十八)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由县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任执行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职责。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关心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在政策机制、体制创新和财力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要推动和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级农办(县乡村振兴办)建设,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十九)强化机制创新。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使强农惠农政策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行动。创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优先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用地指标。加大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农业经济开发区、农村人才、农电商、未来乡村等专项配套政策机制。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创新“三农”领域财金合作机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三十)强化政策支持。突出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资源整合、集成施策,以示范创建为驱动,强化政策集成供给,形成“1个规划引领、1个核心政策指导、N个专项政策协同发力”的政策框架。优化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每年出台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1号文件”,完善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农业“双强”政策意见、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意见、共同富裕政策意见等一揽子专项政策,形成统筹引领、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特色突显的乡村振兴大政策体系。